P.P. J. C. (左) 、作者馬武寶(中)訪南欣社 LED社長(右)
生命的第二個機會(The Second Chance)讀後感
By:張秀雄 (2012-07-10)
(一)前言:
今年1月6日,台北南海扶輪社P.P. J. C.帶本書作者:馬武寶(Wyatt Harris)到本社,台北南欣扶輪社,來打書推廣他的愛心。看著缺了一截左手前臂、操著不太熟稔的中國話的馬武寶概略地敘述他在出生兩個月就被父母遺棄、四歲時在孤兒院被美國人領養,因此得以正常成長、受完整的教育。後來又在國際扶輪3520地區的協助下,得以到中國尋根,參訪了扶養他四年的孤兒院,心生回報之心。他以將他成長的心歷路程寫成這本書,希望以這本書的版權所得來回饋給孤兒院。希望透過孤兒院的照顧,讓所有孤兒們能像他一般幸福,獲得「生命的第二個機會」。這種愛心感動了在場的全體社友,熱烈鼓掌給予鼓勵,並表達會購書贊助。社長LED立刻許諾購買50本,送每位社友一本。本書原著為英文,由前時報資深記者、主編鍾尚熹翻譯成中文。
(二)故事:
故事背景起源於中國。1991年3月18日,一個出生才四個月左右的嬰兒被丟棄在馬鞍山體育館旁,嬰兒被送到附近派出所,發現嬰兒左手少了一節前臂。立案後嬰兒被送往孤兒院,過了一段時間無人出面認領。孤兒院幫這個嬰兒取名為「馬武寶」。因為孤兒院在馬鞍山,這裡的孤兒都姓馬,讓他們感受到同一家庭的感覺。
1994年9月某一天,一對來自美國奧勒崗州(Oregon State)的父子,父Richard Harris(理察 哈理斯)與子Cal(Carl?)Harris(卡爾哈理斯),在中國合肥的某大飯店領養了馬武寶。在孤兒院生活了三年半的馬武寶非常傷心、不捨地離開照顧他的保姆,和他的爸爸、爺爺飛回美國奧勒崗州的家。
新家庭的爸爸、媽媽、祖父母都悉心用愛和鼓勵來教育馬武寶,讓他受完整的教育。他的父母不會因為他只有一隻手臂而過度呵護他,他們教育他獨立、不依賴,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因此他雖然個子瘦小又只有一隻手,從小就學會自己綁鞋帶、整理床舖。上學後,更參加各種運動競賽,諸如摔角、棒球、網球等運動,他都參與。馬武寶從來不拿因為他只有一隻手臂做為逃避某些事的理由或藉口。高中時,他還曾經拿過網球雙打冠軍。
難能可貴的是:馬武寶的父母,哈理斯夫婦,一直希望馬武寶能接受自己的根源,連他的正式美國名字都保留馬鞍山孤兒院幫他取的名字「馬武寶」,Wyatt Mawubao Harris。他的媽媽甚至在家教他一些中國歷史文化相關的知識,希望他更接近自己的文化根源。
2006年夏天,念高中(High School)的馬武寶被一則扶輪社徵選交換學生(Exchange students)出國讀書的廣告吸引住了。他告訴媽媽他想出國讀書,他媽媽說如果是透過扶輪社安排出國讀書她可以放心,鼓勵他到扶輪社報名申請。他被錄取了,並依他的志願分配到台灣。他選擇台灣為第一志願,因為台灣講中國話,用中文。交換學生這項活動真正強調的研習當地的文化、傳統、教學和生活模式。這對第一次離鄉背井的馬武寶而言,最大的挑戰當然是文化的差異。這方面,國際扶輪3520地區(台北市)的寄宿家庭(Host families)都能妥善照顧,給予很大幫助。身為交換學生的馬武寶同時身兼他的家鄉的親善大使,有責任將美國和他的家鄉的文化介紹給他的寄宿家庭的家人、台灣學校(高中)同學、3520地區扶輪社社員。因此他每個月都會到他的輔導扶助台北市中山扶輪社做報告、參加扶輪地區活動。透過這些扶輪活動,可以幫助馬武寶了解台灣文化和所謂的「中華文化」。
馬武寶在高中時開始有尋根的念頭,主要要知道他的親生父母是誰?有沒有其他兄弟姊妹?親生父母為什麼拋棄他?在台灣一年,幫助他對中國人的初步了解。他意識到他離中國已經很近了,因此燃起回中國尋根的欲望,開始思索這件事。
當他在奧勒崗大學(Oregon University)三年級時,馬武寶再度申請成為交換學生,回台灣讀一年大學。這時他覺得跟他臍帶相連的中國已經近在咫尺,他獨立旅行的能力越來越強,尋親變得可能,因此就無法放棄這個念頭。他打電話回美國告訴他的爸爸、媽媽要利用台灣放年假的長假期到中國旅行,順便尋親。他的爸媽太了解他,因此不反對,反而鼓勵他。
在重重困難的尋親過程中,馬武寶來到他出生地的孤兒院,看到這裡的小孩,每個都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他開始猜測他是否也因為肢體障礙才被親生父母丟棄?他開始思索如果他沒有被領養,他就像這些孩子,沒有父母,不知未來的命運會如何?是否就毫無成功的機會?他開始想到應該給予這些苦命的孩子「第二個機會(The second chance)」。
馬武寶想到要回饋孤兒院,可是他只是一個窮大學生,能做 什麼?他打電話問他媽媽,他媽媽鼓勵他寫一本書,把這故事賣給報社、雜誌,來幫助孤兒院募款。但是他認為如何幫這些孤兒找到認養家庭更重要,於是他媽媽又建議他寫信把這趟尋親所見所聞和他的想法告訴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歐普拉,透過電視報導為這些孤兒尋找新家庭。馬武寶這趟尋親之旅,除了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之外,更重要的任務是為孤兒院的那些孤兒尋找愛他們的爸爸和媽媽。
最後馬武寶當然找到他的親生父母、哥哥和妹妹。他的親生父母幾經掙扎後出面和他相認,並說明當時不得不拋棄他的痛苦,希望他能得到較好的照顧。他也發現打他出生後,他的親生父母根本沒給他取名字,他爺爺的墓碑上沒有他的名字,就像這個家庭從來就沒有他的存在。他的親生父母一再表示為當初拋棄他而感到愧疚。馬武寶反而安慰他們:「你們當初所做的事,讓我現在能受良好、完整的教育,有光明的前途,讓我擁有一個愛我的家庭,他們支持我,教育我成為更堅強、更好的人。所以你們不需要感到抱歉,反而應該為我擁有第二次機會而高興。我才應該向你們道謝,我在美國的家人也是,他們每天都感激你們帶給他們的禮物。」
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馬武寶現在最重要的是他應該如何幫助那些孤兒。
(馬武寶和他的親生父母)
(三)馬武寶的感謝:
如果不是國際扶輪3520地區新世代委員會主委陳思明(P.P. Hipo)先生的大力支持,這本書不可能存在。陳思明先生是成就這本書的最大功臣,他介入我認識促成這本書出版的人。我還要感謝中山扶輪社和許多3520地區的扶輪社友,協助我募款,贊助「第二次機會」的慈善活動。
(四)後語:
馬武寶在尋親之旅過程中,因感恩而產生回饋孤兒院的善念,寫出這本「生命的第二個機會」。這種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的心理正是現代社會最欠缺的,值得鼓勵。我的拙著「平凡邁向不平凡」也是基於回饋社會,為鼓勵、幫助弱勢族群的子女就學受教育而寫,我能夠深刻體會馬武寶的苦心,值得敬佩。
領養馬武寶的這個美國家庭,無論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能用愛心來照顧、教養肢體殘障的小孩。那些虐待嬰兒,無論是不是親生的,都是連動物都不如的禽獸。更難能可貴的是領養父母還能大方地鼓勵馬武寶回鄉尋找親生父母。這非對自己的教育充滿自信是無法辦到的,值得我們學者。
這則善行,因台灣扶輪人的新世代服務而促成。雖然我們只是提供即時的協助,幫助達成些小額募款,就能幫忙馬武寶達成心願,我們扶輪人應該引以為傲。讓我再度重述我的座右銘「行善要即時、勿因善小而不為」。
-------------------------全文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