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書名 <探索時間之迷: 宇宙最奇妙的維度>
Dan Falk佛克著/ 嚴麗娟譯
(In Search of Time : Journeys Along
a Curious Dimension)
貓頭鷹書房出版 ISBN
978- 986-120-354-6
By Julie Chen Dec. 28,
2012
前言
馬雅預言的世界末日(12.21.2012) 安靜無事的過了,這五千多年前的預言引起現代人類的一陣恐慌,12.22日當天,新聞報導說: "…不少網友在臉書和推特等社群網站上奔相走告:「我們還活著」,大有「劫後餘生」之感。….”。真希望我們能夠乘坐時光機器,做趟時空旅行,回到過去,去拜訪那些馬雅天文專家,搞清楚五千多年前馬雅預言的真正意義。
最近看完一本英文翻譯書 <探索時間之迷 In Search of Time >, 開啟了我的視野,讓我重新思考: 時間到底是什麼? 我們常常聽到這些話: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光陰似箭” 以及富蘭克林的名言: “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 及
”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 失去的時光永遠找不回來。”等等。
本書內容
這本書探討與時間相關的科技、文化歷史、宇宙觀、趣聞軼事。作者博學多聞,親自訪談科學家、哲學家,拜訪古蹟勝地,內容相當精采。我把一些印象深刻的部分,列述如下:
l 時間是甚麼?
時間會流動,最常見的比喻就是河流:
在我們的想像中,時間就是綿延不斷的河流,把未來帶到我們眼前,把過去的事件帶到我們身後。時間似乎都只朝著一個方向流動,從過去已經無法改變的事件流向不可知的未來,沒有轉圜的餘地。就算你站著不動、睡或醒,時間也會按著一致的步調一直過去。我們把時間當成有價值的東西: 想要節省時間、討厭浪費時間、想要挪出時間來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人類大概從三歲開始就能察覺到時間的流逝,就能分辨昨天、今天、明天的意思。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本身帶有她自己新生時期(即Big
Bang大霹靂引發宇宙的誕生)的回聲—光線的光子,已經在宇宙間飄揚了將近一百三十七億年。看來 這個數字代表從宇宙形成到現在已經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說宇宙已將近一百三十七億高齡了。看來,大霹靂之後,宇宙形成,也就是時間本身的起點了。
l 計時的方法與工具
n 觀測天體的移動/時間的自然循環
所有生物都會受到時間循環的影響; 生理時鐘讓動植物的生物節奏與自然環境保持一致。早從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追蹤天體的活動。 今天我們可以低頭看手表(或手機、或電腦液晶銀幕上顯示的時間);老祖宗則會抬頭看太陽、月亮、星星。遠古人類追蹤時間流逝的方法甚多,最早的計時工具顯然跟月亮的陰晴圓缺有關。
n 愛爾蘭的史前遺跡: 紐格蘭治的長廊古墓/世界各地的巨石陣
西元前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世界各地,出現了壯觀的石造遺跡。位於愛爾蘭紐格蘭治的<長廊古墓> 可追朔到西元前三千一百年。每年冬天到了冬至的早晨,陽光通過古墓入口上方的開口進來,照亮墓室後方。當時人們一定是對四季變化很感興趣,也喜歡觀測天體的移動,才把巨大的石頭搬至此,用非常精確的方法建造了墓室,好讓陽光在冬至這天直直照進來。
除此,印加人的太陽觀測站、馬雅人的金字塔對齊了春分秋分的太陽位置、非洲肯亞西北部十九根玄武岩柱圍成的圓圈等等,顯示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打獵、農耕、照顧作物之外,夜晚的天空和有節奏的循環也吸引了他們的注意。為了提高收成,他們必須注意四季變化、了解太陽星辰,以及天體不斷重複的行進路徑;他們觀察月相來追蹤月份,記錄太陽每天的起落。
愛爾蘭的史前遺跡: 紐格蘭治的長廊古墓
n 古時候的計時工具: 陽光(如日晷)、沙子(如沙漏)、水(水鐘,如西元1077中國宋朝的水運儀象台)。西元1283年,英格蘭貝幅遜的鄧斯塔布爾修道院裝了第一座全自動、用重物驅動的時鐘。
l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祖先已有時間意識,他們想像死後可能還要繼續生活、想像時間從這個世界延伸到另一格看不見的世界。有了時間意識後,人類就察覺到自己生命有限,產生深刻的不安感,知道死亡終將來臨。
l 完美曆法
現在我們所用的陽曆,即格里曆(the
Gregorian calendar) ,是結合了巴比倫人和埃及人的想法,經過羅馬人修改,由十六世紀的教宗和一群天文學家、數學家琢磨而成。回教世界的年份完全按照月球的運轉,用月亮規畫曆法。
為什麼一周七天? 在古時候,天上徘徊的星體共有七大天體,包括太陽、月亮及五顆行星(即: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數字”七”因此脫穎而出。
l 1879年,加拿大國工程師佛萊明提出一套系統,讓全球各地的時間標準化。他建議把全世界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一區橫跨十五度的經度,每個時區內的時鐘都設成同樣的時間,每一區都比相鄰的時區快一小時或慢一小時。並把英國格林威治時間訂為世界標準時間的起點。 1884年,佛萊明的標準時間建議被全球採用至今。這套標準時間系統讓全球人類的商業、生活井然有序。
l 時間與文化
中國人覺得時間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斷循環; 改朝換代似乎跟天際循環的起落一致。西元前第五世紀的聖人孔子把完美的統治者比喻成北極星,也就是整個宇宙的軸心。(註一) 歷史學家費爾瑟說,中國人的目標是: < 個人、人際、社會及自然之間都能和時間取得和諧。>
印度教信仰的重點在於不斷循環的時間,歷史與時間都是幻覺。世上無恆久之物,死亡只是通往誕生和復活的途徑。得到啟蒙之後,佛教徒透過冥想就能逃脫死亡復活永無止境的循環,最後從時間中解放出來,到達涅槃(Nirvana)的境界。
很多非洲部落只在乎現在和過去發生的事,他們不考慮未來的時間。美洲、澳洲的原住民文化以及非洲和太平洋群島的一些社群,都沒有一個詞能夠代表<時間>;西方的時間觀念似乎不存在這些文化裏。
l 牛頓的時間vs.愛因斯坦的時間
牛頓對<時間>下的定義是: [絕對、真實且精確的時間,就其本身且從本質來看,會穩定地流動,與任何外物無干。] 也就是說,時間獨立存在,不受人類感知的支配,即使宇宙所有的物質都消失了,時間仍然存在。牛頓認為空間和時間都是靜態的背景或舞台,有形的事件在其上一件件展開,而愛因斯坦則認為空間和時間本身會遭到重力扭曲,更重大的物體會更嚴重的扭曲時空。按照廣義相對論,在重力場內,原來時間會變慢,重力場越強,效應也越大(這稱為重力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如果兩個去爬高山的人把手錶精確調成一致,海拔高度較高的人會發現他的手錶比走在低海拔高度的朋友更快。(但從市面上賣的手錶無法看出此差異。) 事實上,全球定位系統(GPS)必須同時考慮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效應,才能正確運作。
結語
時間對我而言非常抽象,我看不到它、抓不到它,但確實知道它的流逝。
正如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西元701年-762年)在<將進酒>詩歌中說的: ”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忽然一下子時間,我已從青澀少女變成有三個可愛孫子的快樂阿嬤。但我心裡深處那顆好奇、想探索宇宙奧秘的心仍然與年輕時一樣擾動不已。
隨著科技的進展,我們的生活態樣也有變化。幾年前,我出門時一定要確定一下自己是否帶了錢包及手錶。現在則是除了錢包外,還要確定一下是否帶了(智慧型)手機;手錶可有可無,因為手機的報時功能已讓手錶漸漸變不必要了,但身邊沒有儲存很多資料的(智慧型)手機,就很不方便。
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但願我們能跳脫時間的束縛,但願我們能身心健康自在,越活越快樂,越有智慧。
--- 全文完---
"是的,我有空參加一個時間管理研討會.....我退休後的一天。"
註一: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只有以德施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就像群星環繞北極星那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