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最新趨勢研究報告: 十二項推翻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ies




By Julie Chen                        June 4, 2013




最近,世界著名的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發布研究報告,公布未來12項可能改變人類生活、企業與全球經濟的推翻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ies)。 (大學同窗黃同學建議把disruptive technologies 翻譯成推翻性科技較傳神,我覺得此建議甚佳,在此更正,但以下自由時報報導則維持原文不變.)



這十二項如下: (註一)



1. Mobile Internet 行動網路
2. Automation of Knowledge Work
知識工作的自動化
3. The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 (註二)
4. Cloud technology
雲端科技
5. Advanced robotics
先進的機器人
6. Autonomous and Near-Autonomous Vehicles
全自動及接近全自動的汽車
7. Next-generation genomics
下一世代的基因組學
8. Energy storage
能源儲存
9. 3-D printing (3D
印刷)
10. Advanced materials
先進材料

11. Advance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recovery
先進的油氣探勘及回收
12. Renewable energy
可再生的能源


 



另一則新聞報導供參考>>>>



改變未來生活與全球經濟美智庫公布 12項破壞性科技



自由時報 – 2013526 上午6:12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



美國諮詢公司與智庫「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發布研究報告,公布未來12項可能改變生活、企業與全球經濟的破壞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ies),有望在2025年帶來14兆至33兆美元(約台幣419兆至988兆)規模的經濟效益。



研究報告從100種科技中挑選出12項經濟效益最高的科技,透過深度分析這些技術可能的應用方式,以及可創造的價值,並以經濟效益排名。報告估算的2025年全球經濟產出為100兆美元。



移動式網際網路 最看好



排名第一的是移動式網際網路,應用的技術包括無線技術、小型、成本低廉的運算與儲存設備,先進的顯示科技、自然的使用者介面,以及先進但價格低廉的電池。用途包括增加勞工生產力,及透過遠端監控系統,減少治療慢性疾病的成本。預估能在2025年帶來3.7兆至10.8兆美元的經濟效益。



排名第二的則是知識工作的自動化,例如以智慧軟體系統取代人工來處理顧客服務電話。預估可帶來5.2兆至6.7兆美元的經濟效益。第三則是物體之間的網際網路,例如在物體中嵌入感測器,監控工廠中產品的流動。第四則是雲端科技,廠商可透過網路提供服務,也可增加企業資訊科技的生產力。



排名第五的則是先進的機器人技術,未來機器人會發展得更敏感、靈巧、更有智慧,可完成以往認為過於細緻或不符經濟效益的工作。若用於醫學上,機械人手術系統可降低侵入性,機器義肢或「外骨骼動力服」可恢復截肢者或老人的四肢功能。



排名第六的則是可自主或半自主導航與駕駛的交通工具,除了方便外,也有望避免嚴重交通意外發生,可拯救3萬至15萬人的性命。排名第七的是新一代基因組學,以快速、低廉的成本完成基因組定序、先進的分析以及合成生物學,可應用在治療疾病、發展農業,生產高價值的物質。



經濟效益 估近千兆台幣



排名八到十二的其他科技包括能源儲存、3D印刷、更強韌和更有傳導性的先進材料、石油和天然氣探勘與發現,以及再生能源。



至於近來成為熱門討論話題的海量資料(Big Data)在報告中並未列為獨立科技,麥肯錫解釋,海量資料是這12項科技中許多科技的基石。包括自動化工作、機器人技術、基因組學都少不了海量資料運用。



報告呼籲,在科技不斷演進同時,企業領導人應持續更新組織策略,確保公司保持前瞻性,並使用科技增強內部績效。對企業來說,破壞性科技可扭轉市場局面,創造出全新的產品與服務,帶來新商機。



決策者則可利用先進科技處理營運上的困難,例如使用物體間的網際網路來改善基礎建設管理,或利用移動式網際網路創造新的教育與訓練系統,讓公共服務更有效率。



我的一些看法


我認為上述預測的十二項科技並無石破天驚之處,這幾年,我們都時有所聞或已在接觸、使用這些科技。麥肯錫進一步量化了這十二項科技可能帶來的影響數字 (包括新增的營業收益以及讓消費者更方便所帶來的效益、成本的縮減等)。量化後的總收益相當驚人: 預計在2025年帶來14兆至33兆美元(約台幣419兆至988兆)規模的經濟效益,大約是2012年全球生產毛額 (Gross World Product) 70兆美元(註三)20% 47%



l   勢預測一向很難。 麥肯錫在1980年曾告訴客戶AT&T (美國電訊電話公司,目前遠傳電訊的最大股東): 行動電話將會是一項利基市場。 (McKinsey's 1980 recommendation to AT&T that cell phones would be a niche market.) 所以麥肯錫的上述十二項科技預測值得我們注意。



l 未來的世界有了機器人是人類好幫手? 還是人類夢饜的開始? 未來機器人會不會出現突變與進化,成為有主見、懂得組織行動的有智慧個體,進而凌駕人類之上。
我看過兩部探討此議題的電影,一部是我大學時看的: 1968年出品的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片中的名為Hal的電腦竟然會謀害太空人,最後另外一位太空人為了自保,採手動方式將這部電腦的電路剪斷,使Hal 無法運作。另一部是2004年由Will Smith 主演的 [ i Robot 機械公敵]Will 飾演的警探,對智慧型機器人一直心存懷疑,最後化解一場機器人集體攻擊人類、準備取而代之的災難。
這兩部電影的主題都在探討由人類製造出來的智慧型機器人/電腦,本是被設計出來幫助人類,但智慧型機器人/電腦經過突變與進化,有了自己的主張與想法,反過來傷害人類。因此引起一場機器人與人類的生死鬥。這些科幻電影也未嘗不是趨勢預測。



l   下一世代的基因組學可用來預防、治療疾病。搭配幹細胞的培養技術,人類可從自己的皮膚萃取幹細胞,並進一步用這些幹細胞培育出各種器官如腎臟、肺臟、心臟等供自己器官移植之用。屆時,人類就可長生不死了,但長生不死不知道是福還是禍? 這類器官移植所費不貲,富人會占優勢。到頭來,貧富差距會不會因此越來越大? 社會不安因此加劇?



l   當擬人化的機器人已經可做得像林志玲、林志穎一樣美麗聰慧,服務機構的人力,如銀行的櫃員,似乎就可由這些林志玲、林志穎們的機器人來取代。所以,我們必須深思,我們人類該具備哪些機器取代不了的技能。



l   我覺得人類應該具備無私的精神,把科技分享給大家,而不是老是用專利法律手段來極大化自己的利益。專利法一定要改革,它看來已妨礙人類文明科技的進步,後人難以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更上層樓。2002年那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基因圖譜之父薩爾斯頓 (John Sulston) 宣布把他的團隊所解出來的基因圖譜全部公開,供給大家運用,讓我印象深刻、感動不已。
薩爾斯頓認為人類基因圖譜是一種發現,並不是發明,理應分享全人類。
希望人類會多出幾位這樣偉大無私的科學家。




------------------ 
全文完  ----------------


[電腦說: 停止指責我太慢,你仍是用一根指頭打字的人!] 


 


註一: New York Times部落格網頁: http://bits.blogs.nytimes.com/2013/05/22/mckinsey-the-33-trillion-technology-payoff/



註二: 物聯網簡介 請參以下網頁: http://wiki.mbalib.com/zh-tw/%E7%89%A9%E8%81%94%E7%BD%91



註三: Gross World Product (GWP),請參以下網頁: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oss_world_product


 


註四: The Mckinsey Report, 請參以下網頁:


 


 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business_technology/disruptive_technologi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e & 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