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集敏玲提到佛陀八大聖地,我上網查了一下,略述如下:


佛教八大聖地,主要指四大追思地以及四大神蹟地。


四大追思地:


佛出生地藍毗尼;佛開悟地菩薩迦耶;初轉法輪鹿野苑;佛涅槃處拘尸那迦。


四大神蹟地


降伏外道舍衛城(即佛陀懲戒外道六師蠱惑之地);忉利天下桑伽施(佛陀母親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七天以後圓寂入滅,往生到忉利天。佛陀為報答母親,在此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群猴獻蜜毗舍離 ;降伏醉象王舍城(即王舍城長者土提婆達多勸誘阿闍世王以五百醉象蹋蹈圖害佛陀,但佛陀以威德神力降服群象。)



 

<追隨佛陀腳印12日之旅> 下


2010/1/8~2010/1/20


By 童敏玲


 


 



Day Seven (1/14) 瓦納那西 (恆河、瓦納那西印度大學、Mother India Temple) - 菩提迦耶 (大菩提寺、蘇加達村)


 


一早6:00出門到恆河享受乘船趣。數以千計的朝聖者來到恆河朝拜太陽神。從船上看太陽昇起是一幅令人振奮的景色,印度教神秘且不為人知的特色在印度隨處可見,例如裝飾華麗的門口、光彩奪目的廟宇、神聖無比的鐘聲、或是祭拜神明的花香。通過恆河的階梯,數千名的朝聖者浸在恆河的聖水中,因為他們認為恆河水會將他們的靈魂帶到天堂去。岸旁同時有一堆熊熊烈火,那是正在進行遺體火化儀式。貴淑很興奮的跳進恆河裡,照了兩張照片,天氣太冷,為了避免感冒趕快跳上船,終究她也達到洗淨靈魂的目的。


 



恆河沐浴者


 


離開恆河參觀瓦納那西印度大學,範圍很大。然後參觀Mother India Temple,這所廟宇沒有供奉任何神祇,只有一幅大理石雕刻的印度地圖,這幅地圖是根據印度實際地型雕刻的,所以成為印度的一寶。回飯店用過早餐後就起程前往菩提迦耶,約下午2:00到達。菩提迦耶是苦海無涯與尊上佛道發揚的城市,是最重要的佛教徒朝聖中心,也是釋迦牟尼為救度眾生的冥想之地。吃過中飯因天色漸晚,我們直奔大菩提寺。大菩提寺的造型在圖片上不知看過多少次,當親眼見到時仍有無明的感動。



大菩提寺靜坐


 


我們隨著眾人繞寺一圈,寺廟週圍有不同的團體在誦經、作法會、作大禮拜、冥想。我們在寺廟的正前方也找了一處靜坐了片刻,佛陀悟道的菩提樹及金鋼座已用欄杆圍起,佛陀的腳印就在欄杆的旁邊,稍不注意也就看不到了,我們又在金鋼座旁坐下,各人體會不同,那一份清靜讓我捨不得離開。我們排隊入大菩提寺去看佛陀的“觸地降魔”手印的佛像。離開大菩提寺已下午5:20,天色已暗,趕去蘇加達村,這個村是以一名叫作蘇加達的女性來命名的,她曾在釋迦牟尼結束苦行後給了他第一份餐點〈牛奶與米混合的泥狀物〉,這份餐點也讓佛祖破了齋戒。到達蘇加達村時已天黑了,什麼都看不到,其實也沒有什麼好看的,就是一個破落的小村莊而已。


 



菩提迦耶-大菩提寺


 


 


Day Eight (1/15) 菩提迦耶 (大菩提寺、龍洞正覺山) - 王舍城 (靈鷲山、松班達cave、竹林精舍、那爛陀寺) - 巴特拿


 


早上6:30出發再到大菩提寺參拜、靜坐,參拜的人依然那麼多,除了作早課、誦經、作大禮拜、繞寺、靜坐,還有很多人在作供養花、水、牛奶等。回飯店吃過早餐,就要離開菩提迦耶了。司機帶我們去了一個行程以外的地方,即是佛陀第一次閉關五年的地方〈龍洞正覺山〉,為了多去這個重要的地方,當然我們多付了1,500盧布。這個地方遠離城市在一個山腰上,環境的確很適合閉關。因為已成為觀光景點,沿途全是乞丐,有五歲小女孩抱著二歲小孩、有老人躺睡在地、有腿畸型的年輕人紛紛伸手乞討,心中真的很掙扎,一方面可憐他們,一方面又被交待絕不能給乞丐錢。走下山來真覺得有如走過煉獄。


 



沿路乞丐


 


 


接著到王舍城,這裡也是佛教聖地,王舍城是過去摩羯陀國王所住的地方,摩羯陀國王一直仰慕悉達多〈即釋迦牟尼〉,希望他們能共同治理國家,被悉達多拒絕了,當悉達多在靈鷲山說法時,摩羯陀國王還親自去說法台聽經。日本人在王舍城建了一座世界和平塔以及印度唯一的一座纜車。靈鷲山就在世界和平塔的旁邊,但需要自己爬上去。靈鷲山上有一座說法台是佛陀講法華經、楞嚴經、涅槃經及觀無量壽經的地方,旁邊還有阿難閉關的山洞。就當是鍛練体力,我們花了將近一個小時爬上說法台,在說法台上正好有一批喇嘛在研習,我又感覺非常奇妙的寧靜,很想留在上面。經過阿難閉關的山洞,也想如果我能在這裡閉關,我是否也能修成正果?離開王舍城經過松班達cave亦是過去僧人閉關的地方,竹林精舍則是佛陀擁有第一座有屋子的說法的地方,到達那爛陀寺,地名的意思是授予蓮花,此處是世界上古老的大學,在西元五到十二世紀為學術頂峰,在那個時期就有佛學系、數學系、哲學系等一般科系,玄奘曾在那爛陀大學進修五年,佛陀亦曾來此。約6:30到達巴特拿。


 



世界最古老的大學,那爛陀大學,建於西元427年左右


 


Day Nine (1/16) 巴特拿 - 毘舍尼 (遺跡公園、加冕儀式水池、世界和平塔、佛陀舍利塔) - 拘施納迦 (大涅槃寺)


 


八點出發經甘地大橋〈6公里〉到毘舍尼〈Vaishali〉,毘舍尼是世界上第一個共和國,在遺跡公園裡有磚造的第一佛塔和第二佛塔,裝有釋迦牟尼骨骸的箱子就在佛塔裡面。阿育王石柱上的獅子面向Kushinagar佛陀涅槃處,是孔雀王朝阿育王為標示佛陀最後一次開示說法之地而立。石柱前覆砵型佛塔也是為紀念佛陀最後一次開示而立。Vaishali是佛陀最喜歡的地方之一,曾來此地多次。離遺跡公園不遠處有阿難舍利塔。接著到加冕儀式水池、世界和平塔、佛陀舍利塔〈半圓型覆砵式屋頂,內存八分舍利中的一個〉。


 


  


   佛陀舍利塔


 


 


離開Vaishali到佛陀第一次落髮處,上有一些斷頭斷臂的佛像。到拘施納迦Kushinagar已約五點,急忙趕到大涅槃寺,6尺長的臥佛,原為黑石雕刻,信徒不斷的貼上金箔,已成為金色的臥佛,身上蓋著金色的袈裟。當我面對臥佛涅槃像跪拜時,眼淚不自覺流下。若問我為什麼,真的不知道!大涅槃寺週圍有當時展示遺體處、真正涅槃處。我們又到佛陀遺體火化處去看了一下,就回旅館了。


 


Day Ten (1/17) 拘施納迦 - 倫比尼 - 舍衛城


早上6:00出發到尼泊爾境內的倫比尼也就是佛陀的誕生地,約三個小時到邊境,辦一辦出入境及簽證手續,再有半小時車程到達倫比尼,這真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但它到底是一個偉人誕生的地方。摩耶夫人〈釋迦牟尼的母親〉廟內有佛陀誕生的石塊、阿育王石柱,廟前有摩耶夫人及佛陀洗澡的水池。接著再回印度往舍衛城出發。到達舍衛城已近六點,天色已暗,只好回旅館休息。


 


Day Eleven (1/18) 舍衛城 - 勒克瑙 - 德里


一早7:30出發參觀舍衛城,舍衛城是佛陀講金鋼經的地方,佛陀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在祇樹給孤獨園過了24個雨季。講經台上又有僧人在參拜,金剛經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我也設法好好的吸收一些那裡的靈氣。離開舍衛城到勒克瑙搭3:35的豪華列車回德里。佛陀腳印之旅到此結束,雖說每天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在趕路程,每一個定點停留的時間很短,甚至和太陽賽跑〈到下午五點天就快黑了〉,但終究想去的地方大部份都去了,心願已了,突然覺得好輕鬆。這豪華列車設備的確不錯,可比美台灣的高鐵,車上還供應下午茶及晚餐。車子因大霧delay2.5小時,到半夜12:30才到,只要能安全到達就心安了。


 



舍衛城,佛陀講經處


 


 


Day Twelve (1/19) 德里 (古德卜高塔、蓮花寺) Taipei


 


這是在印度的最後一天,早上拜訪古德卜高塔建築群,這是一座美麗的建築群。古德卜高塔共有五層,每一層的外觀設計都不同,有圓柱型、三角型、圓柱三角穿叉型,建築群裡多半是一些殘垣斷壁,但看得出當時建築的精美、細緻。在一處精美的斷壁前立了一根鐵柱,那是從西元五世紀開始就立在那裡了,迄今屹立不搖而且完全沒有生鏽,據說只要抱住這根鐵柱並且許願,你的願望就會實現。目前鐵柱已被欄杆圍起抱不到了!


 


 古德卜高塔


 


 


接著參觀印度國父甘地被槍殺的地方,跟隨著甘地最後一次從他的會客室到每日祈禱處的腳印,中途就是甘地被槍殺的地方。一個再偉大的人,雖然為印度供獻良多,還是有反對他的人要殺害他,每一個人的人生不也是如此?最後趕到蓮花寺,已近黃昏。蓮花寺是巴哈教派最新完成的一座寺院,整座寺廟就像一朵半開的白色蓮花,由大理石、水泥、白雲母和砂所打造。蓮花寺裡沒有供奉任何神明,只是一個很大的靜坐、祈禱、冥想的空間,沒有宗教派別的區別,任何人都能使用。該回家了!到達機場是下午6:10,雖然我們要在機場等五個小時,但心裡的踏實及愉悅實非筆墨能形容。


 


《後記》


這趟十二天的旅程,由德里出發到回到德里,總共有3,061公里 ,八千里路雲和月,三千里路如何?十二天來學習、領悟很多,朋友之間珍惜、包容是最重要的相處之道,貴淑是個好旅伴,因為有她,我知道了一部份印度的歷史及一些宗教的歷史,正確與否以後再求證,起碼一路不是只看風景。佛陀自出生到涅槃所經過的重要地點,這次行程全部走了一遍,個人所得不同,總算也完了我個人的一個心願。出國旅行用半自助的方式不失為一種好方式,只要旅行社誠信負責,幾個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出遊,反而消遙自在,比較不受約束。印度是一個人一生應該去一次的地方,是否需要第二次就因人而異了。


 


 


                                  ---  全文完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lie & frank 的頭像
    julie & frank

    julie & frank 的部落格

    julie & 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