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
公股銀行整併,第三次金改?
By Julie Chen
March 27,
2013
前言:
現任財政部長張盛和是我台大商學系同屆同學,我們幾個同學對最近公股行庫整併、第三次金融改革都很關心,在email 上各抒己見,以下是我的意見。
我的意見本文:
(財長張盛和)
我要先給盛和同學大力按幾個讚,稱讚他有勇氣起個頭,再續金融整併的重大改革,來提升台灣的金融效率與國際競爭力。
我有一些看法:
l 我們國家將走哪條路線? 企業自由化/民營化? 還是重要企業(如金融業)由國家完全主導或國有民營? 不論哪條路徑,都要守法、過程透明、程序正義(legal due process)、以全民利益為依歸。
但,我個人深信企業自由化/民營化才有效率,才有益於整體經濟體質的提升。 政府應該是遊戲規則的制訂者與仲裁者,而非企業股東/經營者。台灣與中國兩方的政府在經濟政策上都還受前蘇聯馬克思主義的中央計劃經濟
(central economic planning)的影響,例如: 好幾個”五年經濟計劃”,國有銀行、國有石油公司、國有電力公司等等。 以下是一段維基百科對前蘇聯經濟的描述:
(請參: http://en.wikipedia.org/wiki/Economy_of_the_Soviet_Union)
“ The economy
of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SSR)
was based on a system of st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collective
farming,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and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ve planning. The economy was characterised by state control of
investment, public ownership of industrial assets, and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of its existence, pervasive corrup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gnation.”
我認為政府涉入企業經營會引發貪瀆與不進步,前述蘇聯狀況及目前的中國權貴資本主義橫行就是殷鑑不遠。
台灣過去數十年努力朝自由化、國際化這條路走,已有成就。但有成就的都是民營產業,管制嚴格的官股產業則明顯落後,官股銀行佔一半的銀行業至今仍然無法在國際舞台占一席之地,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這裡就不談台電、中油了)。台灣政府自1998年起,已陸續把三商銀、台灣企銀、交銀等公營行庫私有化(privatized)並移轉民營。難道台灣的馬政府要扭轉此自由化趨勢讓金融業走回頭路? 行庫公營絕對不是國家的最大利益,請馬政府不要有政治考量。
l 公公併的實務面。如報上所載,八家公營行庫併成四家,最高位的董事長/總經理位子也會隨之減半,目前這些位子都是由前財政部/金管會官員擔任,所以公公併應該會影響到很多高官的去路,公公併過程可想而知應該會有很大阻力與角力。我對公公併樂觀其成,但悲觀以待。
幾天前,曾榮獲兩次普立茲新聞獎的美國紐約時報已退休資深記者 Anthony
Lewis 八十五歲高齡過世,他曾說: “
…..law is the absolute essential. And when governments short-cut the law, it is
extremely dangerous.” [ …. 法律是絕對必要。 而且當政府便宜行事,抄法律捷徑,那是非常地危險。] 我極為贊成。
(Anthony Lewis)
在2007年,他說: “ As a journalist, I saw again and
again how much we need free criticism of government to keep it honest.” [身為新聞記者,我一再看到我們多需要自由批評政府來讓它誠實。]
我現在只是在扮演文明社會公民,監督政府的腳色。
憂心忡忡的Julie 敬上
----------------- 全文完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