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書名:How Music Works – 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of Beautiful Sounds from Beethoven to the Beatles and Beyond (I)
好音樂的科學- 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好聽秘密 (上集)
作者:John Powell
翻譯:全通翻譯社
By Julie Chen 陳淑美
Date: 2/23/2024
前言
我是愛樂者,聽起來悅耳好聽的音樂我都喜歡,尤其欣賞合唱的和聲之美,也彈點古典吉他。我喜好溫潤圓滑的樂音例如小提琴、鋼琴、古典吉他、薩克斯風、單簧管等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但從來沒去想這些樂器為何會發出這種悅耳的樂音。本書作者是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的物理學博士也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音樂作曲碩士學位,他用簡而易懂的物理原理說明音樂及樂器發出美好樂音的原理,而且他的英式幽默感貫穿全文,讓人會心一笑。 他開宗明義第一章先說明噪音與樂音的區別。
噪音與樂音的區別
噪音是由許多不相關且不重複的頻率組成,而所有樂音都是由重複的型態所組成。 樂音是由四個部分組成:響度(音量loudness)、時值(音長time value)、音色(timbre/tone color)、以及音高(pitch)。每一個樂音都是由不斷重複的波動模式(聲波)所形成。
作者用古典吉他上的「A」弦(即第二粗的弦)來說明樂音的基礎--聲波的頻率。當我們撥動了「A」弦,這根弦同一時間以不同的頻率來振動,而其中最低的頻率(即基本頻率 fundamental frequency)為110Hz. (聲波的頻率即為一秒內物體振動的次數,單位為赫茲(Hz))。撥動吉他琴弦的中央或是尾端會讓聲音聽起來不一樣,不論撥動的是琴弦上哪個位置,基本頻率都是一樣。撥奏琴弦的中央,就能奏出圓潤的音色,若撥動吉他琴弦的靠近尾端的部位,也能奏出相同的音,但音色會尖銳的多。較高音的基本頻率是較低音的兩倍,被稱為相差一個八度音(octave),而這個相差八度的音程是所有音樂的基礎。
1939年在倫敦會議制訂出一套世界通行的國際標準音高,所有西洋樂器如小提琴、單簧管、吉他、鋼琴、木琴都採用的一套國際標準音。就此解決了各國樂器因長短大小不一,聲音不同而引起的困擾。
絕對音感,六歲以前可訓練出來
所謂具有“絕對音感”的人指的就是標準音的音高已深深烙印在他們的腦海裡。中國及越南人比西方人有較多絕對音感的人,因為他們的語言的tone 比較多,從小就訓練之故。但超過六歲就難訓練出絕對音感。
還有一些音樂人士與一般民眾擁有部分絕對音感,他們只記得一個或幾個音。
大部分的音樂技巧來自於訓練,越早開始訓練,技巧就越好。
為什麼我們只選用七個音:Do (C), Re (D), Mi (E), Fa (F), So (G), La (A), Si (B) ?
西方音樂將八度 [Do (C), Re (D), Mi (E), Fa (F), So (G), La (A), Si (B), Do (C)] 分成十二個等分的音程,但一次通常只會選用其中七個音。這七個一組的即為「大調」或「小調」。根據美國心理學家 George A. Miller 在1950年代研究人類記憶一串數字、字母和音調的能力後,得出了結論:人類短期記憶僅限七個單項。這可解釋為何幾千年來,人類常用的音符就是七個音(其中包括五聲音階)。
音階之母:五聲音階 pentatonic scale
“penta ”為希臘文中的“五”,而 “tonic” 則為“音”之意。日本、中國的音樂仍舊使用五聲音階系統 [Do (C), Re (D), Mi (E), So (G), La (A)]。標準五聲音階能持續產生悅耳和聲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摻雜半音在其中。
西方音階系統:平均律
幾乎所有音樂類型如爵士、流行、搖滾和古典等都採用西方的音階系統:平均律 Equal Temperament (ET)。西元1580年中國明朝音樂家、數學家朱載堉發明了十二平均律法(註一)。次年(1581年)天文學家伽利略的父親伽利萊也發明了十二平均律法。這兩位數學大師將八度分成十二個音級,演奏時能產生悅耳和聲,而且從另一個音起音的話,旋律不會變,只是整體音高會較高或較低罷了。1850年時,所有歐洲專業樂手都採用ET系統並沿用至今。
古典音樂vs. 現代熱門音樂
經過電子合成器,主奏吉他手及鍵盤手 可變換不同的聲音,再加上擴音器,一人或是少數幾人就可演奏出大樂隊的氣勢。
西方與非西方音樂的最大差異
西方音樂會在樂器演奏中大量使用和弦與和聲,西方發明了數種一次能彈奏數個音的複音樂器如鋼琴、吉他等,也發明了大量的一次只能奏出一個音的單旋律樂器如長笛和單簧管等。西方音樂將這些複音樂器及單旋律樂器組合起來,產生和聲來為主旋律伴奏。
結語
音樂旋律讓人感動,音樂也是很科學
我常想音樂旋律到底是無中生有,被創造出來的?還是本來就有而被人類發現出來的呢? 透過聲波的頻率,我們聽得見也看得見人聲演唱、樂器演奏的聲音!
我非常敬佩作曲家,他們通常是專精一項樂器,如鋼琴、小提琴、吉他等。他們坐在鋼琴前,譜出長篇交響樂,樂音旋律全在他們的腦海裡,他們要決定用哪組樂器演奏哪一段旋律或和聲,以便呈現出最好的效果。貝多芬作曲第九交響曲時,他已經耳聾,該交響曲首演出時他親自擔任指揮,因為他聽不到樂團演奏,他的指揮拍子與樂團脫節,結果是另外一位指揮在舞台暗處幫忙指揮,才完成首演。
西方發明了各種複音樂器及單旋律樂器並善用和弦及和聲,所以西方音樂比非西方音樂聽起來弦律豐富、飽滿。國樂團也早已採用大提琴<cello>和低音提琴<double bass> 來替主旋律伴奏,效果不錯。
打擊樂器也可成音樂的靈魂
我們家族年度餐敘過去都在台北市延平北路大稻埕的波麗露餐廳舉行,這餐廳有我們成長的軌跡。餐廳的名字《波麗露》(法語:Boléro),來自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創作於1928年。我一直很喜歡這首樂曲,該曲小鼓鼓手很厲害,他必須不停等速地,從頭到尾敲打出《波麗露舞曲》小鼓節奏,貫穿全首樂曲,但不搶走其他樂器的風采,是全曲的靈魂。
有絕對音感的人的日常困惱
我一向很羨慕有絕對音感的人,但一位具有絕對音感的合唱團團友說,她最大的困惱就是老是聽到人家唱不準、掉音。辨音能力不強的人(例如我)就沒這方面困惱!我們合唱團指揮莊老師在我們練唱時,常常會糾正我們說,“這個音唱的不夠高,再高一點,再高一點。“ 但我聽起來並沒有音不夠高這回事,就因為我的耳朵聽覺分辨不出細微音高的差別。音樂家一定要有天賦!
----- 全文完 -----
(註一)中國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樂律學家、音樂家、數學家、舞學家、樂器製造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散曲作家,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了著名的十二平均律。
https://12www.fandom.com/zh/wiki/%E6%9C%B1%E8%BD%BD%E5%A0%89?variant=zh-tw
中國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十二平均律 樂律全書 (四庫全書本)/卷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