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旅居紐約的好友黃瑞循先生,日前寫了一篇“客家精神是甚麼?”文章,深入闡述客家人的文化精華及客家民族壯大的原因:硬頸、忠義、勤儉、適應力、敬老尊賢、重視教育,我認為這些特質也正是現代文明必備的要素。讀完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來,客家人是源自中國南方的原住民,而非我們一直認為的中國北方因戰亂南遷的漢族。

客家精神是甚麼?

客家話的「硬頸」是「褒」還是「貶」?

 

By 黃瑞循                         June 11, 2015

 

我常問許多客家人說,客家話的「硬頸」(Ngang Giang),到底是讚美?還是責備?「你這個人怎麼這樣硬頸?」是說他很好、很剛直,還是說他不好、固執、頑固、要他改改?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兩者都有,有時候是褒,有時候是貶,看情況而定。不知甚麼時候開始,有人把這個褒貶涵義都有的「硬頸」兩字變成所謂「客家精神」,外人沒有感覺,但身為客家人被人說你有「硬頸精神」時,不知該高興還是該懊惱與反省?甚至還有許多客家人以「硬頸精神」為榮,也有客家青年很有使命感的成立「硬頸樂團」,他們雖然持硬頸的正面意涵,卻渾然不覺在客家話裡,「硬頸」固然有堅持到底的意味,但也還有固執、頑固、不知反省改進的貶義。

67da8fba-08fa-4098-815c-070e9104787d   

已有人類學學者研究證明客家人實際上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原住民﹝附註﹞[i],長期在山區求生存,以及與山區內其他族裔或外來族裔融合,又因山區生活困難而往海外發展,自然養成特有的文化與民族性。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特性,要用四個字,例如「某某精神」來涵蓋,是相當困難的。例如,我們對猶太人或日耳曼人會有一個整體概念與認同,但那是甚麼精神很難用兩個字表達出來。曾受日本教育的台灣長輩,口中常會提到「日本精神」,但這也是一個整體概念,比較具體的說法是「日本武士道精神」,沒有再用另外兩個字表達,武士道是日本專有的,還比較能夠理解,但如以正面的堅持到底來表達「硬頸」,這堅持到底的精神也不是客家人所專有。所以,把客家人的文化與民族特性,簡化為「硬頸精神」來代表所謂客家精神,不但窄化客家人的文化與民族性,造成給外人一種單一特性而且褒貶涵義不清的錯誤概念,實在沒有必要。

 

我出生在花蓮,二戰時為躲避盟國飛機轟炸疏散而成長在苗栗窮困的鄉下,為了求發展,到台北打拼,後來也跟許多當時的台灣人一樣到海外打拼,歷經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泰國、中東、歐洲與中南美各國,再打拼到西非洲象牙海岸居住生活六年,並在西非各國活動,然後打拼到美國紐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家族與後代開拓一個更美好的新世界。這段期間,我接觸到許多同樣打拼的各民族,亞洲人、白人、黑人、中東人等等都有,也讓我眼界大開,知道有許多民族跟客家人一樣努力打拼,甚至比客家人更吃苦耐勞、堅持不懈。例如,在西非洲包括我在內的幾家客家人,都不願或不敢住在有些市集地區,因為該地區雜亂,甚至治安不好,但有幾家印度人、越南人、寮國人、韓國人、摩洛哥人與黎巴嫩人卻甘之如飴,在那裏過生活與打拼賺錢。所以,如果把「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歸納為「硬頸精神」,那這種「硬頸精神」不但客家人具備,許多其他族裔的人也具備,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我們把這種「硬頸」稱做「客家精神」,不但眼中沒看到其他族裔,而且也未免坐井觀天、自我膨脹。

 

那麼,客家精神是甚麼?客家精神就是客家人特有的文化與民族性,代表客家民族的核心價值,也代表著客家人能在全球各地發展壯大的基因。客家精神就是客家人的民族性與自我認同,是一種深藏在每一個客家人內心中,為適應惡劣環境養成在困苦中求生存發展的潛在力量,他們必須適應、融合、具有達成目標的信心與堅持,以及在苦中作樂的個性。而且,由於客家起源的山中物質短缺,他們必須克勤克儉,勤勞才能獲取生活物質,節儉不浪費,才能長久生存。這種在困苦環境中養成的文化與民族性,與幾千年來在世界流浪卻堅持不懈的猶太人成長背景十分相似。因此有日本學者把客家人稱作東方的猶太人,雖然兩者的文化背景與民族性相當不同,但他們內心深處的克勤克儉、堅持與努力向上的精神則相當一致。客家人與猶太人有一個不同點,就是傳統上猶太人以女性為主,母親為猶太人時,子女一出生就是猶太人,如父親為猶太人,母親非猶太人,則子女須經過一個宗教儀式才歸化為猶太人;客家人則多以男性為主,只要父親是客家人,子女都是客家人。這樣也使客家男性單身到外闖天下,娶當地女子為妻,繁衍許多客家後代,承續客家父親的客家文化特質與克勤克儉、冒險犯難的創業精神。

2013122615553616463  

 

客家人源自中國南方山區,為了要在困難地區為求生存與發展,有不得不然養成的文化特質與民族基因,我個人的觀察,客家文化與民族基因至少含有下列特質:

 

一,客家人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在艱困地區求生存,客家人必須就地取材,適應環境,因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大城市與海外立刻要適應當地的生活才能生存。所以,客家人的語言能力很強,學習新語言才能融入當地社會。如果在台灣有五人在一起,四個客家人,一個閩南人,則這五個人一定用華語或閩南話交談,以便五個人融合在一起。如果這五個人中有四個閩南人,一個客家人,則這四個人多半仍以閩南話交談,而把客家人排斥在外,原因是這四個閩南人不會講客家話,就逼得這個客家人去學閩南話,去了解閩南人的生活話題,融入他們的生活圈。有人估計,全世界客家人的人口有幾千萬,雖然相當多,但都散居在世界各地,因此,每一個地方客家人都是少數民族,少數人必須適應多數人的生活習慣才能生存,這也充分表示客家人的適應性很強。

 

客家人源自山區,山上的不同環境與求生存方法非常精通,也就是客家人說的「山精」。為了求發展,客家人也會冒險到都市或渡海到完全陌生之地打拼,這種具備傻勁勇往直前的客家人,自稱或被別人稱作「海戇」(hoi ngong),歷史上記載吃了相當大的苦頭,例如被當作豬仔賣到海外去。雖然喪命時有所聞,但憑著韌性而落地生根存活下來的客家人,終能適應當地生活而得到發展。

 

二,客家人有很強的融合性:我曾把客家人的特質比喻作客家人最愛醃製與食用的鹹菜﹝酸菜﹞,鹹菜可以與任何一種菜或肉一起烹煮,不但可以增加菜或肉的鮮味,鹹菜本身的味道也沒有失去。換言之,客家人不但融合性很強,而且融合之後仍能保持客家本色,這是相當難得的。

 

鹹菜的材料是大芥菜,而這大芥菜都在寒冬栽種,而且比種稻米受到較少照顧,製作鹹菜要把大芥菜太陽下曝曬以後,歷經「醃缸滷 (Ang Gong Lu)、石頭榨 (Sag Teu Zag)」,嚴格考驗後才能變成質地很好的鹹菜。鹹菜的成長與製作過程,像極了客家民族嚴苛的經歷,正因為歷經這種嚴苛的成長路程,磨練成可以跟任何族裔或團體融合,又因客家人在多數地方都是少數民族,養成必須設法與當地社會融合才能求生存,但融合後卻又不失去客家人本色。這種融合性與上述的適應性以及在適應與融合之後仍保持本來特色,成為客家人的文化與民族性。

a3-1  

 曬鹹菜

304  

 

適應性與融合性的負面是西瓜偎大邊,尤其在政治上的西瓜偎大邊可以看得很明顯,文化上的西瓜偎大邊甚至到認同優勢文化的外來人為祖先,引經據典的論述自以為是中國北方南遷的外來客。這些都是客家人在優勢政治或優勢文化下的求生存發展之道,也就是客家人適應性與融合性的具體表現。

 

適應性與融合性還有一個負面,就是養成客家人對自己人隨便,對外人比較慎重或尊重,這也是為了求生存的基因造成的。客家人為了求生存,必須對外適應、謹慎或把握,重心放在對外上面,以致對內,如家人、自己人的重心較少,甚至隨便些。這並不是說客家人不照顧家庭,正好相反,客家人非常照顧家庭,對家庭也很有信心,客家男人非常「顧家」,客家婦女則非常「做家」﹝把家裡經營整理得井井有條﹞,使客家人為了對外發展經年累月的在外打拼而無後顧之憂,也因對家庭很有信心,在態度上或語言上就沒有像對外人那麼謹慎或尊重,或隨便些。還有一個原因是客家人對「愛」的表達非常含蓄,不懂得在對話時「多加一點點」來表達想法。客家話裡甚至沒有可準確簡潔翻譯西方人的「我愛你」的句子,因為客家話的動詞「愛」是「要」的意思,直接用客家話唸「我愛你」意思是「我要你」,跟「我愛吃飯」客家話是「我要吃飯」的意思一樣。客家話的「愛 Love」是用「惜 (Ciag)」來表示,Ngai Dong Ciag Ng ﹝海陸腔是 Ngai Dong Ciag Ngi﹞就是「我非常愛你」。感情含蓄的客家人是以行動與感覺表達愛。例如客家婦女做菜時,都會把最好的部分拿來孝敬公婆,或是給丈夫或孩子吃,自己甚至有時會吃剩下的食物。

 

三,客家人有很強的目標堅持性:在艱困的山區環境中求生存與發展,一定要有一個韌性,客家人對認定的生存目標,往往不屈不撓,百折不回,這是客家人的「硬底」(Ngang Dai) 即是在艱困環境中培養的基因。這種對目標的堅持性,會到非常固執的程度,打死不退,客家人說的「硬頸」,就是指這種「擇善固執」。也因為目標的堅持性,客家人工作非常認真,「咬薑啜醋」四個字最能形容客家人工作的積極精神。即使窮得沒錢買葷菜,而用薑與醋來配飯吃,也要非常努力的打拼工作「煞猛打拼Sad Mang Da Biang」。

 

認定的目標,無論目標是「人」或是「事」,就都相當堅持,並堅定要排除萬難以達成目標。對目標的堅持是為「忠」,再困難也要設法達成謂之「義」。這種「忠義性」才能說明客家人的「硬頸」是為什麼,這種有忠有義的「硬頸」表現客家人的剛直、堅持、毅力、不服輸的精神,非常正面。所以,與其說客家人有「硬頸精神」,不如說客家人有「忠義精神」還比較貼切,內容充實,強調正面而沒有負面或誤解。客家地區常有義民廟,就是敬仰先民的忠義精神。這種目標堅持性也會變成一種強悍的反抗性,這要看目標是甚麼,如反抗暴虐無道的統治者,客家人都會揭竿起義,視死如歸。

b1051_1  

苗栗義民廟 (忠義亭)

 

對目標的堅持性的負面是如果目標錯誤,也會堅持到底,這就是客家人說的太硬頸 (Ted Ngang Giang),頑固而不知道反省改進,硬頸的負面貶意就在這裡。如果目標是對圖利自己,這種自私自利的堅持或硬頸,也常令人詬病。

 

即使在這為了求生存與發展而西瓜偎大邊的適應性與融合性之下,客家人也仍然維持著忠義的精神。儘管外在的對象不同,忠義的揮發卻是一致。這種忠義與西瓜偎大邊也就可以解釋許多客家人在政治上的行為。

 

四,客家人大都非常勤儉:勤儉性自然也是資源缺乏的艱困地區求生存必然的條件。客家婦女勤於勞動,漢人婦女纏足,客家婦女卻從不纏足。客家婦女與客家男人一樣,要上山下田,她們要曬蘿蔔乾、蘿蔔絲、高麗菜乾、長豆乾、蕃薯簽,醃製鹹菜、條瓜、冬瓜、生薑,製作「覆菜 Pug Tsoi」,就是在收成時,努力製作醃、乾食品,以便荒年所需。客家男人到深山、到外地、甚至飄洋過海到海外去冒險,開創事業,前仆後繼,勇往直前。客家人遍佈世界,連太平洋中的小島大溪地與印度洋中的小島國模里西斯都有客家人,而且相當有成就。這有很多是客家單身男性到外闖天下而娶當地女性為妻的客家後代。苗栗客家名作曲家涂敏恆在「客家本色」這支歌頌台灣客家精神的曲子中寫道「咬薑啜醋幾十年,不曾埋怨;世世代代就這樣勤儉傳家,兩三百年沒改變」,把客家人的勤儉﹝Kiun Kiam﹞精神寫得最淋漓盡致,客家精神如果要選出最具代表的兩個字的話,我想大家都會認同「勤儉傳家」的「勤儉」兩字。克勤克儉是客家人克服困難環境,累積財富的不二法門。勤就是勤勞,努力打拚、勞動,儉就是節省、不浪費。勤儉並非客家人專有的民族性,例如猶太人也都非常勤儉,但勤儉是被客家人最重視的特質,而懶惰 (Nan Ss) 則會被人看不起。勤儉這種優秀的民族特質,也是客家人必須保存與發揚的。

 20140314095851.MTYuanBn  

 客家節慶

雖然因為勤勞節儉,客家人也有吝嗇 (Ngag Tsag) 的負面名聲,但客家人的節儉大都是約束自己,不奢華炫耀,至於對外如公益事業、慈善捐款、幫助遭遇到困難的「落難」鄉親、廟裡的香油錢等等,客家人並不吝嗇。

 

五,客家人非常敬老尊賢:客家人在山區,需要很多勞力勞動,因此,除了自然形成的勞力「換工」制度外,很多都是維持大家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這大家庭裡,年紀最大的是一位非常年長的老婦人,這老婦人雖然年老力衰,又是婦人家,卻一言九鼎,所有子孫都沒有人敢正面違抗,這是因為客家人非常敬老,而且講究長幼有序。客家人在年長的「士大人」前面都會比較規矩,不敢亂來,這就是尊重長者、年老者的基因表現。客家人常說:「寧賣祖宗田,勿忘祖宗言」,涂敏恆的「客家本色」最後一句話「永久不忘祖宗言,千年萬年」精確地詮釋了客家人敬老基因,祖宗的話都是鼓勵的話,一定要記得。客家人認為長者、年老者的經驗非常寶貴,這又牽涉到客家人另一個民族特質「尊賢」。客家人非常尊重讀書人,也就是非常重視知識,也因此,客家人愛惜「字紙」,凡是有字的紙都不能踩在腳下,不用的「字紙」,在過去沒有資源回收的時代,都必須燒掉,讓它升天,客家村莊常會看到「字紙亭」就是這種理念的習俗表現。也因為這種理念,客家人非常鼓勵子弟讀書上進。過去重男輕女時代說的是「子弟」,現在客家人已普遍鼓勵「子女」讀書上進。客家子女的社會經濟地位往往比上一代高,充分表現客家人民族特質「敬老尊賢」的正面影響,鼓勵子女讀書上進也讓原在鄉野山區的客家人能在全世界各地發展。

1309292045092585  

休士頓客家敬老會中秋節表演

 

1381419348-2670804026  

高雄六堆客家祖堂

 

六,其他:客家人受到北方漢人征服後,漢化極深。為在漢人世界求生存,客家人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常願節衣縮食,供子女受最好的教育。客家人往往認定子女教育是求生存與發展的目標,他們會再千辛萬苦都要培養子女讀書,這與上述客家人的「尊賢」基因的表現一致。當然,重視教育也非客家人所專有,有許多族裔也都非常重視教育。但客家人認為教育是離貧脫困的不二法門,也是上進的表現。也因重視教育,客家子弟常能出類拔萃,非常有成就。

 

客家人原本常住於山區,又秉持「業精於勤而荒於嬉」的勤儉敬業精神,除了逢年過節外,娛樂環境與設施較少,但客家人在山上工作時,為提振精神免去無聊,常會引吭高歌,年輕男女經常隨興編詞、隔山應和,與中國湖南土家族男女在山水間歌唱一樣。就這樣養成了客家人的音樂性,也成就了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客家山歌與音樂。

maxresdefault  

2014年度 台灣竹東客家天穿日山歌比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pTKuCZYGI

 

 

一般來說,客家人非常愛清潔,朱柏廬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客家人都能奉行圭臬。我小的時候,每天早起,大家庭的小孩第一個工作就是洗茶壺茶杯的洗茶壺茶杯,掃地的掃地,分工合作,然後才吃早餐、上學,傍晚還必須打掃「禾埕」﹝Wo Tang,屋前廣場,平時可做晚飯後休憩之用,割稻時用來做曬穀場﹞,然後才洗澡吃晚飯。清潔是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保持身體強健的良方。客家人都必須勞動,辛勤工作,自然必須身體強健。當然,清潔也非客家人所專有,我去過許多不同民族的家庭,他們都保持得非常清潔。客家人非常重視家庭清潔,這是無可否認的。

 

結論:客家人「忠義勤儉Zung Ngi Kiun Kiam」的精神

 

綜上所述,客家人的適應性、融合性,堅持性、韌性,勤勞,節儉、敬老尊賢以及客家人的山歌、音樂、重視教育與家庭整潔等等特有文化,這些都是客家民族長久原生在困難環境中培養的基因,也是客家人求生存與發展所必須。但如果要推出所謂客家精神,亦即客家人最值得推廣發揚與鼓勵的民族性,應該是「忠義勤儉」四個字。「勤儉」是自身的修為,「忠義」是對外的揮發。日後大家應該揚棄認為客家精神是「硬頸精神」那種褒貶涵義不清的說法,而正式推廣客家人「忠義勤儉Zung Ngi Kiun Kiam」的精神為值得發揚與引以為傲的客家精神。但忠義勤儉只是客家人許多民族特質之一,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發揮客家人忠義勤儉的精神 Fad Fi Hag Ga Ngin Zung Ngi Kiun Kiam Ge Jin Sn」,這樣陳述,才能明確說明與鼓勵我們客家人。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時代在變,客家人已融入新社會與更廣闊的世界,也因此變為更少數的少數族群,尤其在大城市中,在漢化與西化以及台灣過去教育的語言政策影響下,甚至在客家人占多數地區,第二代已不會講客家話,原有的客家人民族特質也逐漸消失。我們固然希望保存珍貴的客家語言,因為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一部份,但我們更希望保存客家人的民族特質、文化特質與基因。雖然,「禮失求諸野」,在比較偏遠的客家鄉村以及海外客家人居住地區保存了較多的客家人文化特色與客家精神,但在大城市甚至世界舞台,因為客家人的文化特質與基因,加上適應、吸收、融合城市與世界文化,形成新的客家文化與新的客家精神,造就許多客家人在世界舞台的傑出貢獻。所以,正如客家人特色鹹菜一樣,跟任何菜肉一起混和烹調,不但能打造更鮮美的菜肉,又仍能保存客家鹹菜的原味,客家人吸收與融合了世界文化,卻仍能保存「忠義勤儉 Jung Ngi Kiun Kiam」與「煞猛(努力)打拼 Sad Mang Da Biang」的客家本色,這才是最重要的客家精神。

 

………………..  全文完   ……………..

[1]附註:因為漢人文字記載中國南方嶺南包括江西、廣東、福建等山區一帶的族群為客家人有個「客」字,使許多客家學者從客語發音為Hag的「客」字的含意出發研究,有時未免穿鑿附會,客家人本身學者有時還在「西瓜偎大邊」的潛意識之下,以北方漢人為祖,早期文獻都指客家人是中國北方因戰亂南遷的漢族。歷史上族群遷徙是常態,如果遷移的族群都是外來客而被稱為客家人的話,十九世紀歐洲人與二十世紀亞洲人大量遷徙到美洲,這些人都該被稱為客家人了。何況南遷的新移民,當地原住民固然可稱他們為客,但該族群落地生根、學習當地語言、融入當地族群後,還自稱為客,並不合常理,可見當地原住民本來就是 Hag人,或是 Hag家人,只是借漢字「客」的客語發音紀載該原住族群而已。近代學者傾向認為客家人(Hag Ga Ngin Hakka)主體是中國南方的原住民。請參閱:

 

http://myweb.ncku.edu.tw/~ydtsai/taiwanese/minhak.htm 台灣人的族源:中國客家人的民族主体是畬族。畬族自稱〝山哈〞,〝哈〞。這個「哈」的族名,正與「客」字的客語發音 Hag相同。按,北方漢語沒有入聲,所以用第一聲的漢語「哈」字來代表客語的入聲字 Hag。客家人按原音接近應稱「哈人」或「哈家人」。

 

http://site.6park.com/chan1/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3857835 中國人民網:福建廣東客家人是漢化的百越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e & 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