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Venice Festival


過去兩個星期,我斷斷續續趁空檔把一本翻譯小說看完。這是一本法國通俗小說書名地獄神曲 (法文書名: Le piege de Dante), 是法國作家Arnaud Delalande 所寫的。翻譯者為旅法自由譯者范兆延。中文翻譯很流暢。


 


 


Venice, Italy


 


故事時間是西元1756年,地點是著名的水都威尼斯。威尼斯當時是個共和國,人文薈萃,藝術、貿易正值巔峰,節慶不斷。但卻發生一連串的慘絕人寰的謀殺案件。而每樁犯罪現場都布置成但丁經典詩作-- 神曲地獄篇的情境。例如: 犯了淫邪罪的神父,犯了揮霍罪的名妓,犯了貪食罪的工藝師,犯了暴力罪的貴族等等。


原來一位被奧地利放逐的公爵與威尼斯境內的高官勾結,陰謀叛變,意圖推翻現有的威尼斯統治者取而代之。這一連串的命案就是想引起社會的恐慌。男主角皮耶拓(外號黑蘭花), 是個瀟灑不羈、劍術高超、善於變裝、能文能武的王牌探員。 他克服種種困難,終於把惡徒繩之於法,挽救了威尼斯。他也抱得美人歸,與愛人終成眷屬。此書故事曲折,文字優美,值得推薦。 我認為讀這本小說之前, 應該先認識但丁及他的作品神曲,尤其是其中的地獄篇。稍有了解後, 讀起這本小說就更覺有味道。


 


爲了進一步了解這本小說的重心"但丁神曲-- 地獄篇",我特地花了一些時間上網研究了相關資料。我極力推薦大家上網址: www.web.eku.edu/flash/inferno。此網站有一精美圖示(a virtual tour of the Hell), 以圖文簡單扼要地介紹但丁筆下的九道環狀的地獄。這個但丁筆下的地獄狀似漏斗,其中心位於耶路撒冷。


 


以下是我從摩尼BBS網站找到的一些資料供參考:


 


神曲全詩長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三行,由《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分構成,但丁幻遊三界的神奇描述。詩人自敘在大赦聖年的1300年春天,正當自己35歲的人生中途。是年48日 ,詩人迷失於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正當他努力向山峰攀登時,唯一的出口又被象徵淫欲、強暴和貪婪的母豹、雄獅和母狼攔住去路。詩人驚慌不已,進退維谷。值此危急關頭,羅馬大詩人維吉爾突然出現,他受已成為天使的但丁精神上的戀人貝阿特麗齊之托,救但丁脫離險境,並遊歷地獄和煉獄。在維吉爾的帶領下,但丁首先進入地獄,但見陰風怒號,惡浪翻湧,其情可怖,其景驚心。地獄分九層,狀如漏斗,越往下越小。居住於此的,都是生前犯有重罪之人。他們的靈魂依罪孽之輕重,被安排在不同層面中受永罰。這裡有貪官污吏、偽君子、邪惡的教皇、買賣聖職者、盜賊、淫媒、誣告犯、高利貸者,也有貪色、貪吃、易怒的邪教徒。詩人最痛恨賣國賊和背主之人,把他們放在第九層,凍在冰湖裡,受酷刑折磨。


從此部《神曲》所分的三個篇章中,我們就可知道但丁在裡面相當地強調道德方面的問題。他在《地獄篇》和《煉獄篇》中極費筆墨來描寫受難的人的慘狀,也無非是想藉此來警惕人們。在那兩篇之中,我們看到的不外乎是各式各樣的懲罰:犯了偷竊罪的人,他們時而全身著火,被燒成灰,而落在地上的灰聚積起來,又恢復成罪人的原形,如此反覆不斷的受苦; 背叛他人者被丟進冰凍的湖裡,因為他們的心是用冰做的。


portrait of Dante by Botticelli(1495)


 


但丁在書裡也提到基督教信仰的基礎之一,七個原罪(the seven deadly sins): 驕傲(Pride)、貪婪(Covetousness)、憤怒(Wrath)、妒嫉(Envy)、懶惰(Sloth)、貪吃(Gluttony)、好色(Lechery),並分別給予犯錯的人不同的處罰。在《地獄篇》所描述的種種,在某些程度上與中國文化裡地獄的印象是相當接近的。而且作者也都是想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


《神曲》中含蓋了相當多的課題,舉凡人性、道德、倫理、政治、宗教等都在其討論範圍,因此,我想艾略特的一段評論最能為此部著作的註腳:「但丁和莎士比亞平分了現代的世界。莎士比亞表現出人類情感的最大寬度,而但丁表現出最大的高度與深度。」


 


 


 


               ---  The End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e & 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