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作者: 約翰 赫斯特 (John Hirst),澳洲知名歷史學家/大學歷史教授/歐洲史專家

 

 

譯者: 席玉蘋,筆名平郁

 

 

 

By Julie Chen      July 10, 2011

 

 

 

這是本兼具趣味性及知識性的小書,才248頁,我很快就看完,看完後又翻閱了幾次,每次都回味無窮。

 

人類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但直至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發生,提倡科學理性,破除迷信。中產階級興起,君權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被打趴在地,自由平等人權的現代文明於焉開始。

 

 

本書內容重點

 

 

l  歐洲文明是個混合體,由三種元素組成:

 

1.         古希臘和羅馬文化

 

2.         基督宗教

 

3.         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

 

羅馬帝國涵蓋了整個地中海;它的領土只有一小部分屬於今日的歐洲,大部分是在土耳其、中東和北非地區。
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313年改信基督教並將之訂為國教,羅馬帝國變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被日耳曼蠻族所滅,但東羅馬帝國(土耳其、中東、北非部分)續存。日耳曼蠻族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基督宗教。西羅馬帝國崩塌後,教會倖存下來,基督教會把希臘羅馬的學術保存了下來。

 

 

 

l  羅馬帝國對後人的貢獻
羅馬法律秉持公平正義原則,讓法官依據案情做出定奪,在第六世紀,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把法官的判例彙編了查士丁尼法典” (Justinian’s Code) 羅馬人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 所有致力於公義的社會都應該遵循這套以自然為源的終極規範,用以修訂社會的律法。這些都對後代法學思維有深遠的影響。

 

 

        (查士丁尼大帝)

 

 

l  日耳曼蠻族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取代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蠻族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它的版圖包括今天的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的部分區域,以及英格蘭。法蘭克王國於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 在位期間到達鼎盛,他死後王國便告分裂。現今的西歐國家的祖先都起源於日耳曼民族。

 

          (Charles the Great) 

 

 

 

l  穆斯林(伊斯蘭教徒)在第七、八世紀大舉侵略波斯帝國、東羅馬帝國大半國土的中東及北非地區,更渡海進佔西班牙。


伊斯蘭教阿拉伯人征服了東羅馬帝國後,吸收了波斯人的高度文明,並把東羅馬帝國的希臘學術帶到西班牙。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西班牙成了中世紀歐洲最文明的區域。

 

 

 

l  來自北歐的維京人(Vikings)在第九、十世紀橫行歐洲

 

維京人,又稱諾曼人,燒殺擄掠,心狠手辣,民眾莫不聞風喪膽,但維京人最後在歐洲各地定居,建立永久家園。諾曼人於法國北部定居百年之後,諾曼第公爵威廉於一O六六年征服了英國。

 

 

(Viking warrior)

 

 

 

 

l  封建君主變成絕對的君主專制

 

取代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國王將土地分發給自己的子弟兵,而擁有這些封地的下屬必須提供國王打仗所需的戰力作為回報。在此封建制度下,封地的領主擁有軍事力量,他們雖然有服從國王的義務,但有時也會違抗國王命令或置之不理。因此,中世紀時代君權衰弱,只好允許城鎮自治,由民選的議會和市長管理自己的市鎮,交換條件是這些城鎮必須繳交各種稅捐並服從君命。
當時的封建社會有三種社會組成分子: 職司祈禱的神職人員,負責出兵打戰的貴族,及從事勞動與賺錢營生的平民百姓。在當時的法蘭西,整個國會分成三院開會,稱為三級會議。其中一院專屬神職人員代表,一院是貴族代表,另一院是平民代表。君主若有特別需要,例如為戰爭而徵收特別稅,才召開國會,通過加稅議案。國會成員會利用此時吐吐苦水、發起新法,國會跟君主的角力不斷。

直至西元一四零零年左右,君主開始居於上風,封建君主慢慢轉變成君主專制。他們提倡君權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指稱國王是上帝派到凡間的使者,所以萬民必須服從。

 

 

        

 ( 被送上斷頭台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及其夫人瑪麗王后)

 

 

 

l  15世紀的文藝復興/16世紀的宗教革命/1718世紀的科學革命、啟蒙運動 (Enlightment)

接下來幾百年,歐洲在智識、人文、藝術、科學、政治、宗教上都有突破。

至十五世紀初,教會體系外的學者已厭倦基督教會對人民裹上的思想緊身衣,他們嚮往希臘羅馬時代的思想奔放,百花齊放式的創作環境。

藝復興讓歐洲開始了漫長的世俗化過程。在世俗世界裡,宗教屬於私人事務,它不能左右社會,不能強制個人遵守規定和儀式。

 


至十六世紀,面對腐敗、巧取豪奪的羅馬教廷,馬丁路德提出: “ (教徒)根本不必做任何事就能得救,尤其不必對神父的指示言聽計從。 你只要相信上帝、抱持信仰就行了。馬丁路德另起爐灶,成立新教教會,把聖經翻譯成德文,使得人人都能閱讀,成為自己得救的主人。一百年間,羅馬天主教和新教互相攻伐,甚至兵戎相見。百餘年後,兩方終於達成休兵協議,互相包容。


啟蒙運動起源於法國,它是由一群學者、作家、藝術家和歷史學家推動,他們相信,一旦理性與教育變普及,迷信和無知自然會消彌於無形。人民就不會相信神蹟或君權神授這類的胡說八道。科學家牛頓、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等都是當時重要人物。

 

john_locke_quote.jpg

  John Locke, (西元1632- 1704):  『法律的終點就是暴政的起點』

 

洛克於1690年發表著作" 政府論” (Two Treatises on Government),他主張:  依據羅馬自然法的觀念,每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生存權、財產權和自由權,而透過政府的成立,人民有如和政府簽下契約: 人民授予政府權力,為的是讓自己的權利得到保護;如果政府不能保護人民的這些權利,人民有權解散政府,重新建立新的政府。

 

 

 

 

 

洛克的主張對後世影響至鉅,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及美國的獨立建國都是以洛克思想為圭臬。

 

 

 

 

l  18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源自德國,是刻意針對法國的啟蒙運動觀念而發。浪漫主義的信徒說,我們的語言和歷史塑造了我們,這些東西深植我們體內,因此有自己歷史和語言的德國人,永遠都跟法國人不一樣。他們以過去這些親近土地、出生草莽、樸拙、有生命力的日耳曼祖先為榮。浪漫主義訊息是: 文明是人為的,它束缚了我們、侷限了我們,唯有生活在傳統文化中,你才算活的完整。浪漫主義的信徒吶喊自由解放: 讓我們甩掉所有規範,讓我們活的簡單、直接、自在。浪漫主義運動催生了民族主義。

 

 

 

 

 

 

 

我的感想

 

 

l  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從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中出發,把國王路易十六夫婦推上斷頭台,並把教會掃除。法國大革命之後,仍歷經專制獨裁的革命黨恐怖暴政統治及爾後的拿破崙稱帝,民主勢力一直不彰。這個現象跟中華民國成立初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推翻滿清政府時類似,當時有民主勢力與清朝王室復辟支持者角力、還有其他機會分子攪局,相繼有大總統出任、下台、暗殺及袁世凱的稱帝。由此看來,人類的學習步伐是緩慢的,要讓既有利益團體放棄利益是要付出社會成本,由專制邁向民主的路程是多麼艱辛。

 

 

l  三百二十一年前洛克的政府論” : 成立政府猶如與人民簽訂一只商業契約,如果政府無法保護人民的權利,人民有權解散政府,重新建立新政府。這個論述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歷久彌新。

 

 

l  文化力量終會贏過軍事力量。我們屢見武力較強的侵略者最後被武力較弱的被侵略者所融化。侵略者改信被侵略者的宗教,融入被侵略者的文化裡。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俯拾可得,例如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於西元1258至1260年血洗巴格達,再陷大馬士革,旭烈兀的後代從此定居波斯,並皈依伊斯蘭教,融入當地文化,當然這是他們為保住政權的明智抉擇。我不禁要問: 最後的贏家到底是誰?是侵略者?還是被侵略?

 

 

 

 

 

                                         -----    全文完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e & 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