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旅美學長黃瑞循先生退休後,仍孜孜不倦,又到他家附近一所大學教育研究所進修,在校內遇見不少台灣及中國留美學生,黃學長有一些近身觀察與思考……



留學美國學到什麼?


By 黃瑞循                                    Sept. 8, 2012



      現在留學美國已經沒有什麼神秘可言,但台灣草地人看到那些留美回去的權貴子弟,回到台灣之後,都在政府機構擔任要職或佔據大學教職,高官厚祿,似乎留學美國大學就可以學到一身十八般武藝,可以經世、濟民、治國。到底留學美國學了什麼本事,有何能耐,我個人不免好奇與質疑。


 


我退休之後,無所事事,就到離家步行約二十分鐘的一所大學教育研究所去唸書。這所大學,雖不是長春藤盟校,多少還是有些名氣,據說藥劑系與籃球隊最出名,教育研究所排名號稱全美十名以內。與台灣國民黨政府關係良好,校內有「孫逸仙中心」、「蔣經國館」,光看這兩棟建築物的名稱,就知道錢從哪裡來。


 


    St. John's University in New York


 


這所大學亞洲學生很多,台灣與中國來的學生都有,台灣學生比中國學生少得多。我的重點是觀察這些學生想從美國學到什麼,參加了什麼校內與校外的活動,對美國社會與民主制度運作的了解與體會有多少,這樣才可大略預測他們學成歸國的時候,到底能帶多少美國的長處回去,貢獻給自己的國家。



台灣政府裡「留美博士」所佔比例,在世界各國排在很前面,但台灣的政府功能,以及各項制度的訂定與實施,卻似乎離美國政府民主制衡與維護人權的思維還有一段距離,難道真的是「橘逾淮為枳」,完全沒把美國的公平選舉、小額捐款、民主制衡、司法公正、重視人權等等優良的觀念與制度帶回台灣,為什麼呢?因此,我在唸書的時候,一面觀察這些中國與台灣學生的表現,一面思考這個問題。


 


美國的人才養成制度,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非常不同。自然科學的學生從高中、大學到研究所,一系列的像直通車一樣,一直到研究所出來,才進入職場,或繼續研究;但社會科學不同,因為社會科學跟人息息相關,對人文社會的了解與實際體會非常重要,因此,大學畢業以後,通常必須進入職場兩年,獲取工作經驗,才能進入研究所。大學畢業生能找到的工作,通常也都是最基層的工作,這兩年的工作經驗,讓學生實際體會社會人際關係的運作,擴充他們的眼界,這是社會科學的研究所入學必備條件,這跟在台灣或中國的大學畢業可直接進入研究所的人才培養方式非常不同。


 



還有一項不同是學生心理。美國的大學鼓勵學生培養領導能力,入學錄取的標準除了基本學測的分數外,往往還看學生在高中時代參加了什麼課外活動,有什麼學校功課以外的成就。美國的學生都知道,除了功課外,其他活動的成就對於進入理想的大學非常重要,因此,紛紛參加各色各樣的活動,也經由參與各色各樣的活動,培養人際關係與領導能力,這與台灣與中國的學生,全心全力於考試成績、不管外務,然後不論是中國的「高考」或是台灣的「聯考」,似乎是「一試定終身」的方式決定前途,美國人才培養的方式顯然優越得多。


 


我是大學畢業後在職場工作了將近五十年,才進入研究所,我的美國同學也大都是工作許多年後才進研究所,有的同學還是帶職進修;但我注意到,無論是台灣來的同學也好,中國來的同學也好,大都是大學畢業後就直接到美國來留學唸研究所。如果是學理工等自然科學的,水準自然與美國同學相差不多,但如果是學社會科學的,台灣或是中國的留學生的社會體驗與想法,就顯得比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美國學生不成熟多了。


 


沒有工作經驗就進入研究所,並不表示研究所畢業後就做不好事情,這要看除了在研究所學了些什麼外,同時也要看是否能走出校外,親自體驗美國社會與民主制度,才能實際比較自己的國家的制度跟美國的制度有什麼不同,美國號稱民主人權的社會,到底是如何實踐與運作的,這樣,以社會科學來說,留學美國,才真的能把美國的強項帶回去。



今年是美國選舉年,這是觀察美國公平選舉制度的最好時機,從利用小額捐款募集選舉經費,候選人每天寄來的募款單,CNN全程報導的各黨候選人提名大會,到政見的電視辯論,都是最好的觀摩機會;美國的新聞報導經常有法律事件,包括陪審團對當事人是否有罪的裁定,從中可了解美國法律的「無罪推定」與重視人權是如何執行。因此,我會有意無意的跟台灣或中國來的同學聊起這些美國民主選舉與司法審判的實務,我聊談的對象當然不能代表所有留學生,但我發覺,這些同學幾乎對這些在美國發生的事務毫不關心,也不感興趣。




  歐巴馬全家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 (09/06/2012)



我也注意到這些台灣或中國來的留學生,他們的生活大都侷限在校園裡,出去玩也是到各風景地區去遊覽,他們關心國內的事情遠多於美國的事情,再加上平常看中文報紙,在美國的中文報紙幾乎都是帶有黨政色彩的中國人或台灣人在美國開辦的,其言論之立場與在中國或台灣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而臺灣人辦的報紙,因在美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國的廣告客戶也越來越多,市場導向之下,言論會怎樣偏向,也不難想像了。


 


 


留學生都很用功讀書,有人一年半就拿到碩士學位,再三年就拿到博士學位,以社會科學來說,這種拿到學位的速度是很讓人羨慕的,但也因為生活侷限在校園,在美國時間又短,是否能深切體會美國的民主社會,不免讓人懷疑。他們幾年的留美時間,除了英語會長足進步外,與在台灣的校園唸書,基本上沒有什麼不同,到底他們能夠吸收到多少美國民主精華帶回國內,則不無疑問。台灣媒體揭露說有些留學生為政黨工作,監視其他留學生,有這種任務的留學生,本身就已經依附於威權政府,要他吸取美國民主精華,更是緣木求魚。



校園與實際社會不同。有許多留學生畢業後留在美國就業,他們實際進入美國職場,多年後,累積了不少美國各行各業的菁華,回到國內,帶給國內不同的氣象,張忠謀在美國電子界工作多年,回到台灣創辦台積電,這是明顯的例子。


 



如果在美留學沒有走出校園去體驗美國的社會,拿到學位回國後到各大學去教書,運氣好或靠關係到政府任職,當官就去做官,政黨輪替辭官又回到學校去教書,來來回回一輩子都沒有離開學校這個象牙塔,這種人怎能體會民間疾苦?



美國政治人物,很多是從基層選舉一直往上爬,成為州長或參眾議員,然後轉任政府高官,政府用人也有很多都是從民間企業挖角的;如經由選舉往上爬,因為美國的公平選舉與小額募款的制度,很接近民間,自然了解民間疾苦;而民間企業的經營長才,除了學有專長以外,在企業界打滾多年,除了瞭解民間疾苦外,還十分懂得經營之道,能制定與執行有效的政策,政府效率當然好多了。



反觀目前台灣政府的用人方式:「在美國校園內用功讀書à拿到學位à回台灣在校園內教書à到政府機關當官à辭官再回校園教書à有機會再當官 」這些官場博士們總在校園與官場來來回回,他們的眼界、經驗、人際關係與處事經驗,還不如民間企業的 C.E.O.,如果再加上黨產的利益掛鉤,這種制度與用人方式除了製造些「守成」、「防弊」(不要出問題)、甚或不幸為個人利益成為迎合、諂媚的政客外,根本無法產生有魄力、有擔當的政治家。


 



資本主義下的美國企業,經營目的是在追求企業與個人利益,這種企業經營者到了政府機關,是否會正好利用機會官商勾結呢?事實證明,從民間挖角來的美國政府高官,幾乎沒有利用職權圖利自己企業的,原因有多方面:(一)美國企業家追求利益也追求誠信與榮譽,在美國的信用制度下,誠信榮譽比金錢還重要,因為誠信榮譽可以創造金錢,金錢並不一定能創造誠信榮譽,這種對「誠信」與「榮譽感」的執著,跟台灣把利益擺第一的先後順序非常不同;(二)美國人沒有「升官發財」的傳統,反而有發財後再去當官,實現個人的理想,以經營長才真正為國家服務的概念;(三)美國健全的法律與三權分立的制衡制度,以及鍥而不捨而有公信力的媒體從業人員(亦即所謂「第四權」對政府的監督),使想官商勾結的人毫無機會,想都不敢想。


 


      經過這些思考,以及在校園觀察到台灣與中國留學生的學習,使我產生許多問題:留學美國到底學到了什麼?書本的知識?如果僅僅是書本的知識,有需要留學美國嗎?在台灣的研究所與網路就可以帶給你這些。如果僅僅以美國大學與研究所的書本的知識,從未浸淫在美國民主法治社會,實際體會美國治國理念,能把美國的強項帶回台灣或中國經世、濟民、治國嗎?這會使人感到不無疑問。


 



台灣政府內部高官的留美博士比例很大,制定的政策與執行,卻沒有美國政府有效,似乎可以找出其中原因之一了。


 


 


 



                ----   全文完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e & 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